“大雁塔、钟楼、回民街、biangbiang面……这些耳熟能详的西安元素,你真的知道背后的所以然吗?”说这话的,是73岁的李文佑,他写成了87万字的作品《西安所以然》,用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立体的西安,着重讲述了西安元素背后的故事。
退休后创作《西安所以然》推介西安
李文佑1952年出生于陕西潼关,成长在书香门第。他曾在农村当过知青,在工厂当过宣传干事,在文化馆当过创作组长,当过县长秘书,在文旅局当过局长,退休后又先后受聘西安三家企业,并为陕西及海南多个市县做过大型旅游项目的规划策划。其人生履历和《西安所以然》的写作一样,既丰富又精彩。
金秋十月,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在西安市城南李文佑的家里见到了他,在客厅里,摆放着他的作品《西安所以然》的书本和手稿。
展开剩余88%翻阅《西安所以然》,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以故事性、趣味性的语言讲述了大西安从古到今最值得夸耀的闪光亮点、第一、唯一等等,被誉为西安的“百科全书”。“《西安所以然》有十大篇章、74个专讲、以及400多个相对独立的章回小节,分别从十大领域选取了大西安从古到今的诸多亮点,进行了有观点、有论据、有个性的故事性讲述,内容包罗万象,趣味尽在其中。《西安所以然》将带你走进大西安这座辉煌古今、七彩纷呈的千年大都,与你一起分享大西安那诸多神秘难解的古今之谜。”李文佑说,这本书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馈赠佳品。
儿时沉浸在父亲的“故事篓子”里
“认知西安,对我来说是一个从小到大、从感性到理性、从痴迷到狂热的渐进过程。”李文佑说,自己是潼关人,但从小时候起,父亲就给他讲了许多和西安有关的故事。
“我的故乡在潼关,那里是一个极具传奇的地方,潼关与西安是‘秦地东大门,长安金锁钥’的关系。潼关有诸多的故事,特别是战争故事,而我的父亲则特善讲故事,他通古晓今,素有潼关‘故事篓子’之称,我从小就是在父亲的故事堆中长大的。”李文佑说,父亲的故事,不论是长篇的,还是短篇的,虽然名义上是讲潼关,但几乎篇篇都离不开讲西安。诸如,李世民的贞观塔为什么建在潼关城?潼关城、西安城的西城门为什么是一个样?诸如,哥舒翰痛失潼关长安不保、李自成智取潼关西安自破、康有为西安盗宝潼关被截,以及镇嵩军西安败退潼关复仇,等等,就连那些茶余饭后的段子笑料,也都是有潼关即有西安。
李文佑说:“听父亲讲故事,尽管当时我还小,囫囵吞枣只是听了个热闹,但不可否认,正是在热闹之中却让我牢牢记住了西安。”他觉得,也就是从那时起,自己心里种下了书写西安的种子。
少年时偏科严重 只喜欢语文
李文佑说:“五六岁时父亲就教我练写毛笔字、钢笔字,并反复强调:钢笔字是门面,毛笔字是手艺,以后定会大有用处,故我的字在父亲的培养下也算小有成就。”
除了练字就是练文章,父亲要求李文佑不仅要学写记述文,还要学写议论文,刻意培养他说理论理的写作习惯。对此,李文佑深有感触:“能写文章能写字,虽属凡夫小技,但却让我终生受益。”
不过,当李文佑到了小学后,幼时受到的良好教育,却使他严重偏科:语文很强,数学很差!按照李文佑的原话:“我一上语文课就兴奋,一上数学课就犯困,每次考试,语文总能考高分,但数学总是不及格。”
事实的确如此,小学时李文佑所写的作文大多都会被当作范文在班级朗读,在学校张贴;几乎每次作文比赛,李文佑都能参加都能获奖。学生时期对语文的偏爱和历练,不断提升了李文佑的写作技能,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车间小黑板提供机遇 从工人变身宣传干事
1968年,李文佑作为知青下乡到农村,这让他首次感受到人生的艰辛:“我当时只有16岁,但每天都要和村民一样下地干农活,且收工后还要自己做饭,累得连话都不想多说一句。然而,是我的‘能写文章能写字’,让我在农村受益多多,尝到了甜头。”
1971年,经历了三年的知青下乡,李文佑回城分配到工厂当工人。当时车间是流水作业,技术含量不高。而李文佑不甘现状,总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机会终于不请自到!李文佑告诉记者:“一次我丢了一把扳手,半天都没有找到,当时车间有一块写通知的小黑板,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了一则寻物启事。没想到当即引来了一片‘啧啧’声,结果是‘寻物启事’虽然没有找到扳手,但我小黑板上秀美的字体以及风趣的话语却招来了我们的车间主任。就此,我幸运地成为车间半脱产的政工员。仅仅五个月后,我又幸运地被厂领导看中,直接调到厂部政工组担任宣传干事,负责全厂的文化宣传工作,成了令人羡慕的以工代干。”
从这时起,命运的齿轮开始加速转动。
进入文旅局游刃有余 一干14年
此后,李文佑在工厂频频发力:成立宣传队、办起宣传栏、组织文艺活动,自编自导节目。他不仅能说会写会演,还擅长画画和写美术字,且把批判“四人帮”的50幅系列漫画挂到了县城的大街上。特别是李文佑自创自导自演反映工厂生产活动的话剧《半个加班》,在参加全县文艺汇演获奖后,又代表潼关县参加了渭南地区文艺汇演并再度获奖。而这时的潼关县文化馆也紧紧地“盯上”了李文佑。
1979年李文佑调入县文化馆担任创作组组长。文化馆搞的就是文化,不论是历史文化、古城文化、关隘文化、战争文化,事实证明其内容多与西安有关,多要涉及西安,让李文佑的本职工作早早就纳入了西安元素。
1987年李文佑调入县政府办担任秘书组组长、政府研究员。1992年李文佑调任潼关县首任文物旅游局局长,这一职务让他如鱼得水。
按照李文佑的观点:潼关与西安的关系那是“潼关一感冒,西安就咳嗽”。说文物,潼关文物的核心是古城文物、古关文物;说旅游,潼关旅游的核心是古城旅游、古关旅游;而潼关的古城和古关,在古代纯粹都是专为护卫西安而建的。更何况,当时由李文佑撰写的《潼关县旅游总体规划》以及十多个单体项目的旅游规划,其中都能找到西安的踪影,大多都与西安有着一定的关系。
采访期间,李文佑对记者坦言,在文旅局工作的14年,加深了他与西安的感情,拉近了他与西安的距离。在此期间,他写过有关西安的诗歌,有关西安的散文,有关西安的研讨文章,甚至还为数家西安企业做过旅游项目的开发策划,做过旅游产品的营销方案。文旅局的14年,李文佑不仅积累了诸多的西安资料,而且升华了他对西安的总体感知。
受“讲好西安故事”启发 他创作《西安所以然》
谈起创作《西安所以然》的背景,李文佑回忆了人生的又一次转折:“2005年3月,对我来说是一个突如其来的人生转折,陕西秦阿房宫旅游集团公开招聘常务副总经理,我带着对西安的崇敬前往应聘,经过了笔试、面试以及竞聘演讲,最终我有幸被正式录用,并离开了文物旅游局前往赴任。从此,我把家搬到了西安。”
李文佑说,真正变成了西安“新市民”后,他听不得别人对西安的误解,对以负面心理看待西安的人必然会去论辩,对真正想了解西安的人则一定会耐心地介绍,“我曾在城墙上对提出‘西安城墙是不是真文物?’的游人进行了详细说明;也曾在西安北站向质疑‘亚洲最大高铁站’的旅客作出过现场指证;我曾在回民街为外地游客‘回民街究竟有多大?’的不解展示过自己手绘的回民街地图……如此种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让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我想写一本书,让书来全面地宣传西安。”
2017年初,新闻报道中“坚定文化自信,讲好西安故事”的官方号召,又一次点燃了李文佑的激情,他终于下定了决心:写!写好写不好,先写出来再说。
辛勤笔耕四年 写出87万字巨著
说干就干。李文佑按照既有的思路,为此书共布局了10大篇章73讲400多个小节,“都是按照我最初构想的入书标准‘卡’出来的,每小节都是一个相对可以独立的单元。”
李文佑也提到了写这本书时遇到的难点:“这是本宣传西安的书,写的是西安从古到今最最值得夸耀的各种亮点。然而,从古到今西安值得夸耀的亮点实在是太多,相比而言本书的容量则实在是太小,故而就涉及到一个选择的标准,哪些可以入书?哪些只能割舍?太难抉择了。最终我选择的标准,是西安在中国的或之最、或第一、或独有、或仅位次于中国的北京和上海的:诸如西安的猿人头骨,诸如西安的兵马俑,诸如西安的飞机城,诸如西安的尖端科技,不论是科研院所,还是科技人才,都是仅次京沪的中国第三……”
翻看《西安所以然》,的确给人一种“西安百科全书”的观感,而且这本书有理有据,有事实有观点,让人看得心服口服。
书是写出来 也是“跑”出来的
这部80余万字的作品,倾注了李文佑的心血。李文佑坦言:“这本书既是写出来,同时也是‘跑’出来的,不跑没有真切的感受,不跑没有充分的论据。”
李文佑说,《西安所以然》中所涉及的单位和地方,少的他跑了一两次,多的要跑四五次,最多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他先后跑了八个来回。整个足迹涉及了南边的秦岭,北边的阎良,东边的华阴、潼关,西边的泾阳、乾县,所到之处涵盖了西安的各个区县以及周边县市,“我没有计算过总共跑了多少路,更没有计算过总共跑了多少油,但却记住了跑过的时间:连写作时的首跑,带照相时的再跑,总共跑了四个月零二十二天。”
为了得到“大地原点”的相关资料,李文佑专门跑到泾阳请求协助;为了感受阎良飞机城的特别景观、西飞集团下班时滚滚蜂拥的自行车流,他在阎良专门等住了一个晚上;为了寻找一张印象中见到的唐末时朱温火烧长安城的图画资料,他冒雨接连跑了西安博物院、大明宫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不仅一张图片一张图片地反复查找,而且麻烦了多个讲解员帮忙搜寻。
李文佑给记者讲述了写回民街时的采风经历,为了“吃透”回民街,他在回民街连续转悠了一个星期,“跟踪”过国内的游客,“跟踪”过外国的吃货,“跟踪”过媒体记者,“跟踪”过环卫保洁……他发现有两名游客,旅行最后一站是回民街,结果在回民街吃了一天小吃之后,就把回去的车票改了,推后了两天,后面接着到回民街吃小吃,“我跟着这两位游客,主动和他们交谈,还当起了免费导游,为他们介绍西安美食,也让我自己对回民街的认识加深了。”李文佑说,也就是在这七天里,他写下了不少回民街的笔记,掌握了诸多回民街的秘闻,包括那张纵纵横横十七条街巷的回民街地图也都是在那个时候手绘完成的。
写作已融入血液 有生之年还会写下去
73岁的李文佑如今在西安、北京两地奔波,除去作家、学者的光环,他也是个普通的老人,需要帮忙带孙子,利用假期和老伴外出旅游。不过,只要有空,他还是沉浸在写作世界里。从2020年到2024年,李文佑又有四件作品在省级和全国征文大赛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如今,《西安所以然》已经第三次出版,第四版、第五版已被预约正在修订。在李文佑看来,这部书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不仅仅它是西安的百科全书,重要的是它还能改变人们对西安的认知。他说,“西安值得夸耀的只有文化”这句话并不算错,但西安的这个“文化”不仅只是西安的文化,它更是中华民族的中华文化。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延续至今的只有中国,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中华文化的代代传承。而西安,正是因为拥有了这一独特的文化辉煌,才衍生出了诸多特有的西安辉煌。
采访结束时,李文佑满怀感情地说:“高山,只有经过攀登你才能感悟它的巍峨、博大、厚重,西安即是一座巍峨、博大、厚重的高山。我庆幸,我攀登了。同时我也希望,全中国、全世界关注西安、喜欢西安以及想要了解西安的人,都能够前来攀登,而此书则是我提供给人们的一本小小的‘登山手册’。”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 文/图
发布于:陕西省汇盈策略-实盘配资查询-网络平台配资-配资平台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