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白云新城,第三届南方财富峰会如火如荼。数百名来自广东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经济发展。峰会期间,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接受采访,抛出惊人言论:“2022年,中国老百姓存款增加了15万亿,如果拿出三分之一用于购房、装修及相关消费,中国经济就能复苏。” 然而,这一建议引发了广泛争议,许多网友认为其缺乏现实性,理由如下:
一、民众信心不足,储蓄意愿高涨
2022年,疫情反复冲击实体经济,民众就业和收入预期普遍悲观,购房需求被严重抑制。央行《2022年第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高达61.8%,比上季度增加3.7个百分点。 这反映出民众对未来经济的担忧,而非单纯的资金富余。 他们将资金储蓄起来,并非为了投资房产,而是为了应对潜在的风险。
二、存款增加并非全民现象,高房价阻碍购房
虽然2022年居民存款增加了15万亿,但这并非普遍现象。资金回流银行主要源于资本市场缺乏赚钱效应,许多原本准备投资房产、股票、基金的资金转向了存款。 这部分资金主要集中在高净值人群手中,而他们大多已拥有房产,购房意愿较低。 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来说,即使有购房意愿,也因高昂的房价而望而却步。2022年12月,全国百城新建商品住宅平均价格高达16177元/平方米,二手住宅均价也达到15876元/平方米。一套房动辄150万至250万,甚至更高的首付压力,让绝大多数人难以承受。孟晓苏的建议,与其说是刺激消费,不如说是鼓励“接盘”。
展开剩余56%三、房地产市场供大于求,投机空间缩小
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价居高不下,这与频频出现的利好消息形成鲜明对比。一位买菜大妈的精辟总结道出了市场的真相:“连我们这些买菜大妈都知道炒房赚钱,那就意味着‘击鼓传花’的游戏快结束了,该找‘接盘侠’了。” 她的观点得到了许多网友的认同,认为比许多专家和开发商看得更透彻。
四、房地产市场走向理性调整:需求饱和,空置严重
未来,房地产“击鼓传花”的游戏势必结束,这并非危言耸听。首先,经过20多年的繁荣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已接近饱和。数据显示,96%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套住房,41.5%的家庭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而空置房数量高达1.2亿套,足以容纳3-4亿人居住。 供远大于求的局面,将迫使房地产市场回归居住属性。
其次,各地楼市已进入调整周期,房地产市场已失去赚钱效应。投资炒房者“买涨不买跌”的投机心理,决定了他们在房价下跌或停止上涨时会选择退出或观望。目前,全国二手房挂牌量超过10万套的城市已达15个,预计未来这一数字还会增加。
最后,保障性住房的增加将进一步分流商品房市场需求,未来市场将形成商品房、租赁房、共有产权房三足鼎立的格局。 这将有效降低投机炒房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年轻人的保障性租赁房、低收入群体的共有产权房,以及中高收入群体的商品房,将形成更合理的市场结构,最终平抑房价,实现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循环。
"
发布于:山西省汇盈策略-实盘配资查询-网络平台配资-配资平台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