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雪林,1897年出生于浙江,后来定居在台湾。她是一位作家,写了很多作品,主要讲述她的个人生活以及对其他作品的研究。尽管她的作品在行业中并没有带来大的影响,社会意义也不算突出,但她独特的写作风格和自由畅快的笔触,依然影响了许多文学工作者。
苏雪林身上有两个特别的标签,这与她的文学成就关系不大,却在她的人生中占据重要地位:一是她坚决反对鲁迅,二是她被认为是“失败情感的经营者”。这两者都在她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特别是在婚姻生活中,苏雪林与丈夫的关系复杂且矛盾。她在婚后多年坚决拒绝与丈夫同床共枕,一直没有生育,直到她102岁时才向外界透露其中的真相。
传统家庭中的反叛
展开剩余82%苏雪林出生在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但家里的长辈思想保守,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她也因此被缠上了小脚,并且在家族中被认为没有资格接受教育。这对苏雪林来说是沉重的打击,她深感痛苦。
然而,苏雪林对于知识的渴望始终未曾消退。她常常向哥哥们请教字词,还偷偷去私塾旁听,渴望能够读书。在这种封建的家庭环境下,她始终没有放弃追求知识的梦想。最终,苏雪林得到了叔叔的帮助,在极度挣扎和坚持下,她终于有机会接受教育。在学堂中,她接触到了新式的教育和思想,逐渐培养出对新文化的认同,而对旧时封建观念产生了深深的厌恶。
逃避婚姻的安排
苏雪林大学毕业后回到学校教书,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她渴望能够到更远的地方继续深造。那时她22岁,虽然年纪不小,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依旧被认为是“大龄剩女”。家里的长辈为她安排了婚事,指定了一个叫张宝龄的商人之子作为她的未婚夫。张宝龄虽是新青年,喜欢读书,但苏雪林根本没有考虑过结婚或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她选择了反抗,通过努力争取获得了留学资格,成为了当时少数几个赴法国的女性之一。
在法国的三年里,苏雪林经历了生活的不易,包括水土不服和健康问题。她还时常收到家里的催婚信,这让她倍感压力,最终她勉强同意与张宝龄通信。张宝龄虽然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且有现代教育背景,但两人并没有共同话题,几次书信往来后,苏雪林发现两人并不合拍。
婚后无爱,夫妻渐行渐远
1925年,苏母病重,苏雪林不得不回家照顾母亲,最终在家人的压力下,她和张宝龄结婚了。婚后不久,苏母去世,苏雪林和张宝龄一同迁至上海。为了谋生,苏雪林在朋友介绍下,成为苏州景海女师的中文系主任,并且在东吴大学兼职教授古典诗词课程。
虽然两人表面和睦,但婚后的生活却不顺。张宝龄为了解决定居问题,买下了土地,开始建造房子,却完全不顾及苏雪林的想法,房子呈船型设计,这让苏雪林感到很不安,仿佛自己的家并没有自己的参与感。她开始无法理解丈夫的冷漠和理性,尤其是张宝龄对于美学的理解总是过于理性,令苏雪林感到情感的空虚。
婚后几年,张宝龄希望能有孩子,但苏雪林始终回避这个话题。张宝龄甚至打算收养外甥作为自己的孩子,这让两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最终,这场婚姻在长期的矛盾和不满中逐渐走向崩溃。
分居两地,婚姻名存实亡
1931年,苏雪林得到邀请去武汉大学教书,她在那里待了18年。张宝龄则去了江南造船厂和云南工作,夫妻渐行渐远。两人虽然没有离婚,但婚姻早已名存实亡。彼此不再有过多的交集,也没有再尝试修复关系。直到张宝龄去世,苏雪林依然没有再婚,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的事业和文学创作中。
婚姻的反思与结局
直到1999年,临终时,苏雪林终于谈起了自己的婚姻。她坦言,尽管她和丈夫有很多差异,性格也不合,但如果双方能够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愿意包容彼此,婚姻未必会走到终点。然而,苏雪林始终无法忍受张宝龄骨子里的传统思想。尽管张宝龄受过西方教育,但他的思维依然局限,导致两人的婚姻无法像正常夫妻那样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
每一段婚姻,都需要双方的妥协和共同努力。若两人无法找到共同点,持续的冲突与不理解只会带来失望。在苏雪林和张宝龄的故事中,他们的婚姻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悲剧,也映射了那个时代女性无法自主选择婚姻的困境。对于两人而言,最终的分离和各自安好的生活,或许是一种解脱。
发布于:天津市汇盈策略-实盘配资查询-网络平台配资-配资平台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