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之后,安徽合肥中小学校运会正陆续拉开帷幕。发令枪的脆响与师生的呐喊声交织,在校园里奏响了活力四射的青春乐章。从跑道上疾驰的运动员,到场边忙碌的后勤志愿者,再到用镜头捕捉精彩瞬间的宣传队员,在瑶海区,这场体育盛会已不再是单纯的竞技比拼,而是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其中、收获成长的鲜活课堂。
对此,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八(25)班的杨舒羽同学感受到一种“全新体验”:以前总在台下当观众,今年加入宣传组,用手机拍摄同学冲线的瞬间,比自己参赛还激动。
以往提起校园运动会,关注的焦点更多集中在跑道上争金夺银的运动员,而没有比赛项目的同学往往只能“靠边站”,要么无所事事,要么只能“打打酱油”,当个“吃瓜”的看客。尤其到了初中高年级,面对学业压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下降,家长也不太重视。
在安徽,随着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的实施,牵引出中小学体育系列改革,也带来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反映在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创新上。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打破“少数人竞技、多数人围观”的模式,通过重构参与场景、丰富角色维度和完善评价体系等多元设计,让啦啦队、宣传组、后勤组等角色成为运动会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场”,在集体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归属感,也增强了集体观念与协作意识。
就在今年9月,《合肥市青少年田径运动会实施方案》发布,文件要求学校要充分认识举办青少年田径运动会的重要意义,将学校运动会与趣味体育活动、各类班级联赛、体育文化节等相结合,营造“人人爱运动、班班有特色、校校有氛围”的校园体育生态,全面提升学生参与度和获得感。
在这一总体要求指引下,瑶海区的不少学校从多维度推进模式创新:在赛事设计上,依据年龄分层设置“袋鼠跳”“迎面接力”等项目,用“小场地、高频赛”模式盘活运动空间,扩大学生参与面。还有的学校组建“家长裁判团”,让家长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形成“校园引导+家长支持”的体育育人合力。
比如,在合肥市行知小学的运动会上,每个班级都明确要求“人人有任务”,组织同学开展策划、筹备、后勤保障工作,最终,班级的总得分不仅看比赛成绩,更看各小组的协作表现;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通过设置“后勤小标兵”“最佳宣传奖”等荣誉奖项,让非竞技角色的付出被看见、被认可;还有不少学校通过“积分制评价”将个人参与度与班级得分挂钩,增设“团结之星”“进步团队”等荣誉,淡化“个人输赢”,强调“共同成长”,真正让运动会成为覆盖全员的成长课堂。
让瑶海区一位体育老师感触至深的是,班上一名特别腼腆的女生,在班级参加接力赛时,也会跟着大家一起大声地呐喊加油。在他看来,运动会教会学生的,不只是技能,还有自信与协作。
全员参与的校园运动会带来一系列肉眼可见的变化:学生走出课本的“拘束”,赛场成了最鲜活的课堂,有人在跳远沙坑前反复练习起跳姿势,有人围在拔河绳旁喊着整齐的口号,连平时看起来严肃的老师,也会在趣味项目里和学生们抢着套圈、并肩运球。
中小学体育课是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的基础性工程,开展体育课、体育活动,不能落下一个孩子。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高年级每周多2节体育课、低年级多1节的“量变”,正悄然带来孩子们的身心“质变”。一线的体育教师普遍发现,以前跑两步就喘的学生,如今能跟着队伍跑完800米。课间趴在桌上的身影少了,踢毽子、踢足球、打羽毛球的身影多了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24年瑶海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达63.23%,较2023年的62.03%提升1.2个百分点;体育竞赛中,该区共斩获国家、省、市冠军或一等奖159个,获奖数大幅提升。改革理念的共识自然会转化为实打实的成效。可以说,合肥市正在实施的这场“大体育”改革,让操场成为真正的成长课堂,更让体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
汇盈策略-实盘配资查询-网络平台配资-配资平台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