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的橡皮筋:并轨之后,差距仍在拉大
60岁退休,每月仅有2800元养老金,这几乎不到张师傅30年机械厂工作月薪的一半。他攥着养老金账单,手颤抖得厉害,连降压药都得省着吃。隔壁的王处长,同是30年工龄,却每月轻松领取6200元,周末还能带孙子下馆子。如此巨大的反差,公平何在?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折射出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重重困境。
这巨大差距的根源,部分在于企业“瘦身缴费”的普遍现象。许多私企员工,月薪高达8000元,却仅按3000元最低标准缴纳社保,养老金账户如同饿瘪的米缸,退休后自然捉襟见肘。机关单位则有职业年金兜底,单位缴纳比例高达8%,而企业年金覆盖率却不足10%。这一差异,直接导致企退人员每月少领1500到3000元,相当于每天少吃一顿红烧肉。
更令人气愤的是,养老金计算方式中隐藏着“时空裂缝”。东北老工人李大爷的养老金,竟仍以2005年的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江苏的情况更甚,竟然使用1995年的工资标准计算2025年的养老金,这无疑是将排骨价算成了白菜价。
2024年10月,备受关注的养老金并轨政策终于落地,机关企事业养老金计算公式实现了统一。然而,对于企业退休人员来说,这并非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并轨并非拉平,机关单位依靠职业年金填补差距,而中小企业年金依旧是镜花水月。
展开剩余58%养老金的调整如同温水煮青蛙,2025年的涨幅仅为2%,远低于物价上涨速度。一位老工人无奈地表示:“涨30块能干啥?多买两斤排骨都得掂量!” 更令人心寒的是,某金融公司高管退休金高达8000元,而制造业工人却只能拿到2500元左右,行业间的差距在并轨后反而进一步拉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个人养老金制度为部分人提供了新的选择。南京王女士40岁开始定投个人养老金,凭借6%的年化收益率,到60岁退休时积累了46万元,每月额外收入2800元,笑称“比亲儿子还靠谱”。 北京2024年社保缴费上限更是飙升至33891元,月薪两万元的群体按实际工资缴纳社保,每月比按最低基数缴纳多领1200元。这提醒我们,积极维护自身权益,足额缴纳社保,才是养老的硬底气。
一些人选择延长工作年限来提高养老金。上海老师傅老陈咬牙坚持到63岁退休,每月因此多领1080元。“累是累点,但总比喝西北风强!” 然而,养老金差距如同一条越拉越长的橡皮筋,并轨只是捏住了中间部分,两端仍在持续拉扯。江苏率先打响反击,三年内将补发过渡性养老金,并严查企业“偷基数”行为。但最终的翻身仗,还得靠我们自己——年轻时多缴纳一点,老来才能少求人。
最终的问题仍然是:表面上“养老双轨并一轨”,但机关单位有职业年金作为“备胎”,企业员工却缺乏相应的兜底保障,这究竟算哪门子真正的并轨? 这道难题,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解决。 (歇后语:养老钱袋漏了底——该补的补,该堵的堵!)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发布于:四川省汇盈策略-实盘配资查询-网络平台配资-配资平台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